週一. 10 月 27th, 2025

近期廣東某地暴雨過後,28歲的農民小李像往常一樣赤腳到農田裡勞作。 然而不久后,他出現了發熱、乏力、頭痛等癥狀,去醫院一檢查,竟被診斷為鉤端螺旋體病,情況嚴重被轉入ICU搶救。 醫生推測,感染源很可能是被鼠類排泄物污染的積水,小李正是在赤腳接觸這些污水時“中招”了。 此事件經媒體等渠道傳播,引發了公眾對暴雨後傳染病預防的關注。

揭秘! 鉤端螺旋體病的病因與傳播機制

  • 病原體特性:鉤端螺旋體是一種需氧菌,這意味著它在有氧的環境中能夠生長繁殖,而且它能在水中存活數月之久。 一旦通過皮膚黏膜或者傷口侵入人體,就會引發一系列嚴重問題,像肝腎功能損傷、肺出血等嚴重併發症都可能出現。
  • 傳播途徑解析
  • 暴雨環境的放大效應:暴雨時,雨水會沖刷鼠類的棲息地,把病原體加速擴散到地表。 而形成的積水就像病原體的「溫床」,再加上潮濕的環境,讓病原體能夠更好地存活,進一步增加了感染的風險。

暴雨後感染風險大揭秘! 分級與場景識別

  • 高風險場景分類
    • 農田/菜地:這裡是鼠類活動密集的區域,暴雨后的積水很容易攜帶病原體。 農民在這樣的環境中勞作,如果不做好防護,感染的幾率會大大增加。
    • 城市下水道周邊:污水迴流可能會混合動物的排泄物,形成污染源頭。 人們在路過這些地方時,也有感染的風險。
    • 廢棄建築/垃圾堆積區:鼠類喜歡聚集在這裡,導致污染風險集中。 如果有人不小心接觸到被污染的積水或者物品,就可能被感染。
  • 風險評估指標:積水顏色渾濁、有異味,這往往提示污染的可能性比較高。 而且雨後72小時內是感染的高發時段,在這個時間段內,大家一定要特別警惕。

防護秘笈! 針對性防護策略與應急處理流程

  • 防護裝備選擇標準
    • 防水靴:建議選擇筒高至小腿、橡膠材質的防水靴,這樣可以避免被利器劃破,減少感染的機會。
    • 防護手套:在處理農作物或者污水時,一定要配戴防水手套,減少手部暴露在污染環境中的時間。
    • 替代方案:如果沒有防水裝備,也可以臨時用厚塑膠袋包裹雙腳,但事後要立即進行清潔消毒。
  • 暴露后緊急處置
    • 傷口處理:如果皮膚破損后接觸了污水,要立即用肥皂水沖洗15分鐘,然後塗抹碘伏進行消毒。
    • 癥狀監測:接觸污水后3 – 10天內,如果出現發熱伴肌肉痛的癥狀,要立即就醫,並告知醫生接觸污水的情況。
  • 預防性藥物:像農民、環衛工人等高危職業人群,可以諮詢醫生是否需要提前使用抗生素來預防感染。

守護健康! 高危人群健康管理與社區干預措施

By ying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