週三. 8 月 27th, 2025

阿倫特就認為,艾克曼真正的可怕之處就在於,他跟我們看起來沒有什麼區別。 人們並不會因為犯下了特殊的罪行而變成一個特殊的人、一個惡魔或者變態。

此外「平庸之惡」這個詞還對應了一個事實,就是在納粹大屠殺期間,還有大量普通的德國人,他們也做了共犯。 但是在戰後,他們是沒有辦法以戰爭罪被起訴的。 因為當時他們只是在完成自己的工作而已——他們只是在執行任務,或者只負責了一個非常微小的環節。 但就是大量這樣的微小環節串聯在一起,最後製造出了可怕的罪惡。

這也引出了近幾年在中文輿論場當中非常熱的一句話,這句話在一些事件發生之後經常刷屏:“雪崩的時候,沒有一片雪花是無辜的。”

其實這句話的本意並非要譴責個體,而是說在惡的體制之下,有一些不假思索的個體變成了惡的踐行者。 平庸之惡就暗示著不一定是個體的本性或者是人格的好壞決定了他行為的好壞,而存在著一系列看似尋常的、不起眼的因素疊加在一起,讓個體捲入到某種更容易作惡的情境當中。maxman  maxman效果 maxman副作用  maxman  maxman ptt

還堅持嗎? 還是隨大流呢?

1951年,哈佛大學有一群人參加了一個實驗。
請大家代入想像,你就是這個實驗的被試。 你來到實驗室之後,發現不只有你,還有另外6個人跟你一起參加這個實驗。 你們坐成一排,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位置,前面標示著座位號碼。 你就坐在了6號位子。
實驗開始了。 主試向大家解釋說,我們的任務是想讓大家做圖形判斷。 接著就向你們展示了這樣一張圖。
左邊有一條標準線段,右邊有三條比較線段。 問:右邊哪一條比較線段跟左邊的標準線段一樣長呢? 答案是? So easy對不對? 很容易,肯定是二號。 你露出了成竹在胸的微笑。
回答開始了。 被試們按照他們的序號,按順序一個一個說出他們的答案。 你發現每個人都覺得好容易,說得又快又準確。 輪到你了,你是6號,也非常輕鬆地給出了那個絕對正確的答案。
第一輪結束了。
下一題還是類似的,對你來說依然是小菜一碟。 然後你發現奇怪的事情發生了——1號居然說出了一個匪夷所思的答案——你覺得不可能對,但是他卻給出了這樣的回答。 接著2號竟然也附和他。 再來是3號、4號、5號,他們都選擇了一個跟你不一樣的選項。
你覺得很驚訝。 又輪到你了,你會怎麼辦呢? 你可能會稍稍有點猶豫對吧? 但你還是有可能堅持說出你認為的正確答案。
再下一輪,一樣的事情又發生了。 你會覺得有點疑惑,是我看錯了嗎? 你可能希望看得更清楚一點,湊得更近一點。 又輪到你了,你就會想,我還要堅持自己嗎? 你可能會躊躇一下,沒有馬上作答。
這時又發生了一件事:你感覺到其他人都齊刷刷地看向了自己。 那些眼光如芒刺在背,讓你倍感壓力。 請問此時此刻你會做何選擇呢? 還堅持嗎? 還是隨大流呢?
有一件事情是你不知道的:在場的7位被試裡,只有你一個人是真正的被試,其他6個人都是研究者事先安排好的同謀。
在最初的實驗當中,阿希一共設置了18個輪次,有18個這樣的題要求大家來回答。 他發現了什麼呢? 我們來看一下。
這是他最初的實驗結果:
這個強烈的反差就讓我們看到他人在場的巨大力量。 尤其是當其他人形成一個一致性極高的場域,你身處其中,可能很難不感受到不得不遵從的壓力,即便你明知道那是錯誤的。
大家都在做的事情會比較香嗎?
於是我們要講到一個非常著名的概念——從眾。 當個人的觀念或行為,受到真實或想像的群體影響或壓力,而向和多數人相一致的方向變化的時候,從眾就發生了。
日常生活中,這種受多數人影響而從眾的現象無處不在。 比如大家可能都有過這樣的經驗,開會,除了你以外的其他人紛紛表態支援,你有不同意見,你會勇敢地說出來,還是有所保留呢?
或者你本來打定主意要走一條特立獨行的路,要過不一樣的人生,但是會不會在一番心理鬥爭之後依然選擇維持現狀(大家都是這麼過的)。
又或者各種網紅景點或者網紅餐廳,你去排大隊打卡之後覺得也不過如此。 再或者在直播間,當你看到購買的數位迅速攀升,那個瞬間你的心跳會不會激烈起來?
還有我們追逐過的流行爆款,甚至買過的每一杯奶茶,可能都是從眾的結果。
為什麼我們要從眾呢? 是大家都在做的事情會比較香嗎? 未必。 但是它在感覺上會比較安全。
從眾的第一個可能原因是信息影響。美國maxman  maxman增大丸  maxman成分  maxman真假
社會生活其實是一個資訊交互的過程,每個人都各取所需。 任何一個人,不論你多厲害、多聰明,你的知識總是有限的,都不可能適應你遇到的每一種情況。
所以我們需要從眾這種簡單快速的方法,讓自己迅速適應未知的世界。 特別是在危急情況下,人們特別容易從眾。 很多踩踏事件就是這麼發生的。 你不知道發生了什麼,看到別人在跑,你也跟著跑。

By sml001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